千千小说网

第227章 高丽使团

《皇明圣孙》小说免费阅读 qqdu.cc

朱雄英接下来的日子倒也充实,随着解缙的到来,以及几位朱元璋给他选择的大儒,关于学习经史、治国等方面的老师算是配齐了。

每天上午去府军前卫,下午去读书,偶尔琢磨点工商业发展的事情,这样难得平静的日子过了一阵子,很快,变故就来了。

这一日,来自高丽的使团漂洋过海而至,照例随从安排在朝天宫,使团的重要成员则是在大天界寺住宿。

因为知晓高丽国内事情的前因后果,所以朱雄英也受了太子朱标的委托,前来大天界寺与高丽国恭让王的世子王奭来谈谈,两人年纪都不大,私下沟通起来还方便一些。

“大明的虞王要来见我?”

当听到侍从的传话时,王奭先是一怔,旋即连忙说道:“这如何使得?还是我去拜见虞王吧。”

王奭的反应,除了有求于大明本身以外,重要的是,按照礼仪制度,他的级别是比朱雄英低一级的。

这里有个说法,那就是在大明这里,高丽国王是亲王级别,洪武初年双方确定宗藩关系的时候,对于高丽使臣请赐本国朝贺仪注、祭服制度的要求,大明是很慷慨的,共颁赐恭愍王衮冕祭服和朝服两套冠服。

按照大明制度,能够穿冕服的人仅限于皇帝、太子和亲王,其他人参与典礼只能头戴梁冠不得服冕,而衮冕分为两个等级,皇帝衮冕十二旒十二章,太子和亲王衮冕九旒九章,恭愍王衮冕就是跟大明亲王一个级别的九旒九章,同时颁给他的国王印绶也是和明朝亲王相同的龟纽金印,而同为藩属的安南和琉球,则是郡王级的驼纽涂金银印。

而如果历史线没有改动,李成桂篡位成功的话,那么朝鲜国王则会被降等级,从亲王级别降低到郡王级别但享受亲王待遇.这显然是对于李成桂擅自篡位在礼仪上的惩罚,你说有什么实际作用,那确实没有,但李成桂又需要大明的认可,所以心里膈应不膈应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。

不过,眼下这件事情尚未发生,所以身为郡王的高丽国王世子王奭,其实是郡王,按照礼制是不能让身为亲王的朱雄英主动拜访的,再加上高丽是藩属国,大明是宗主国,这就更让他觉得别扭了。

不过,还没等王奭多想,敲门声就响起来了。

当朱雄英踏入房间的那一刻,就见到王奭猛地站起身来,眼中闪烁着激动的神情。

显然,他也知道这次会面对于高丽王室的重要性,说是救命稻草就不为过。

看着眼前高大英俊的年轻人,王奭连忙率先行礼。

“世子远道而来,辛苦了。”朱雄英先开了口,语气中透露出难得的温和。

其实高丽使团走海路来这件事,还是让朱雄英挺吃惊的,因为这个时代从高丽国内到大明,一般都是走跨越鸭绿江进入辽东的陆路,因为陆路的安全性,是明显比水路要高得多的。

洪武五年郑梦周的出使就是一个真实案例,当时郑梦周被任命为书状官随洪师范出使明朝,祝贺明军平定四川,并请求明朝下赐乐器、同意高丽人留学明朝国子监,然而使团在海中遭遇飓风,包括洪师范在内的三十九名使团成员被淹死,郑梦周等百余人人漂到嘉兴地界的岩岛得以幸存,岛上没有农作物,附近的动物和鱼类也很快捕杀干净,到了最后一行人全靠吃土为生字面意思上的“吃土”,就是吃岛上的障泥,在郑梦周差点被饿死的时候,他们才被明军驻守沿海的卫所百户官带人救了。

而且秋天正是海上容易起飓风的时候,所以,王奭是真的冒着生命危险来大明的,他的紧迫程度也由此可见一斑。

“不辛苦,能见到殿下,是在下的荣幸。”

王奭再次躬身行礼,态度极为恭敬,他的汉语说的很好,沟通起来基本没有障碍,甚至朱雄英怀疑在某些典故辞藻方面,他比自己还明白。

两人寒暄过后,便坐了下来,王奭很直白,实际上他也没有再拖延的底气了,这次就是来大明求救的,他直接说道:“殿下,上国有句古话,叫做‘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’,如今李成桂日夜谋划着篡夺王位,我与父王万般无奈,只得前来求助于上国,还望殿下垂怜。”

朱雄英听闻此言,眉头微皱,神色变得严肃起来。

他深知高丽国内的动荡局势,也明白王奭此行的紧迫性,以及高丽稳定对于大明征日计划重要性。

但问题是,大明真的不好直接派兵插手。

朱雄英沉思片刻,缓缓开口道:“世子,高丽是大明的藩属国,两国历来交好,如今藩属国遭遇困境,大明自然不会坐视不理。”

王奭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感激之情,连忙躬身道:“多谢殿下,高丽全体臣民都将铭记大明的恩情。”

朱雄英摆了摆手,示意王奭不必多礼,他继续说道:“陛下当年有言,若汉、唐之夷彼,隋君之伐东,在朕之今日,非诈侮于我,安敢违上帝而劳扰生民者乎?故高丽自甸侯绥服之外不治,令土人主之,欲体天道以行仁,惟欲民安,不劳夷民,如今大动兵戈,便是高丽国王请兵,可终究内乱未

生,不免令其他藩属国惴惴难安。”

王奭听明白了朱雄英的意思,朱元璋当年给高丽国王的圣旨里面的话,其实只是一个引子,虽然朱元璋从以往隋炀帝失败的教训中得到启发,不想直接介入高丽内部事务,但不代表必要的时候大明不能介入.国书都可以随时撕毁,何况是一封多年前圣旨里的话呢?

说到底,还是两个方面的因素,第一个方面,朱雄英没主动提,但王奭清楚,那就是大明出兵的动力不足,因为北元已经被打解体了,高丽无论换哪个国王上位,最终都得臣服于大明,没得选,而双方的宗藩关系最多是冷一些还是热一些的区别,没有本质变化。

而出兵这个选项,是要花钱的,也是要**的。

大明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这钱也不能指望高丽出至少明军占领高丽国都之前,高丽国库里的钱都在李成桂手里,是没法当军饷发给明军的,而且大明也干不出劫掠藩属国国库这种事情,毕竟高丽确实没多少钱,而哪怕高丽真的自愿或被自愿出这笔军费,最后也是靠压榨高丽百姓得来的,强迫高丽出军费,大概率换来的结果就是国内烽烟四起,明军没准还得再来一趟,情况更糟。

而不往远了想,甚至不考虑钱的问题,就单说出兵本身,也有很大的顾虑,也就是朱雄英话语里的第二个方面,即出兵高丽对于宗藩体系的破坏。

这种事情其实可以参考朱雄英记忆里的波匈事件,作为大国,不管是否应卫星国的要求出兵平乱,在该国国内百姓以及其他国家眼里,都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,约等于你在家坐着看电视,身强体壮的邻居直接破门而入把你家里人揍了一顿。

这会让周边的藩属国彻底失去安全感,谁能保证大明有了第一次就没有第二次呢?第一个轮到高丽,高丽是应邀出兵,那第二个是不是就轮到安南,到时候大明伪造一封信件也“应邀出兵”了呢?

而且,最重要的顾虑是,李成桂真的不太好打。

李成桂严格意义上讲是高丽裔元朝人,本是元朝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嫡长子,李成桂与其父帮助高丽恭愍王夺取双城总管府后归附高丽,后来与元朝、红巾军、倭寇、女真等势力作战,战功显赫不断获得提拔.当年红巾军二十万军队北伐,在进攻大都失败后向北进入辽东,渡过鸭绿江攻入高丽境内,攻破了高丽国都开京,恭愍王被迫南迁,而高丽人同样倾国之力集结了二十万军队**,开京攻防战,李成桂就是第一个登上城头的。

而面对拥有大量骑兵的辽东北元势力,李成桂也打出了威名,当初纳哈出来收复被高丽侵占的三散、忽面之地,高丽东北面都指挥使郑晖兵败,李成桂代替其职位经略东北,不仅与纳哈出交战取得胜利,而且一鼓作气渡过鸭绿江攻打东宁府,北元东宁府同知李吾鲁帖木儿逃往于罗山城,李成桂继续进军攻取辽阳,俘虏平章金伯颜等人后才班师回国。

作为北元的辽阳行省丞相纳哈出,实际上的一方诸侯,纳哈出也被李成桂的战斗力所折服,曾向高丽使臣问及李成桂的情况,并称赞他“年少而用兵如神,真天才也,将任大事于尔国矣”。

而且李成桂后来被调往南方长期对抗倭寇,洪武十三年的时候大股在日本南北朝战争中归属于南朝一方的倭寇,绕过了李成桂的防区登陆高丽,入尚州、焚善州、侵京山、屠咸阳、攻云峰,高丽方面阵亡了朴修敬、裴彦两名元帅,而裴克廉等九名率军来清剿的元帅都被这股倭寇打败,高丽朝臣惊叹“三道沿海之地萧然一空,自有倭患,未有如此之比”,最后还是李成桂临危受命,被任命为杨广、全罗、庆尚三道都指挥使,在云峰荒山与倭寇激战以少胜多取得大捷。

所以,李成桂及其部下,绝对不是什么可以随意拿捏的土鸡瓦狗,相反,都是完整地经历了从元末战乱到现在一系列战争,打了二十多年仗的老行伍,战斗力比起北元军队来绝对不会差到哪去,这也是前任高丽国王竟然敢进攻辽东的原因。

而高丽目前总人口六百多万,全**队四十多万,其中地方部队占比约一半,高丽国内能够野战的机动兵团基本都在李成桂的麾下,作为元朝以前的养马地,高丽优良战马相当多,现在李成桂拥有至少五万以上的纯骑兵,再加上十二万到十三万的步兵,披甲率可能不如明军,也没有什么火器.但这将近二十万的野战兵力,基本都是经历过战争的,论战斗力绝对不差,不是一个可以小觑的对手,正因如此李成桂才有谋朝篡位的底气。

所以,如果真的跟高丽爆发全面战争,从陆路进攻的话,至少要做好再打一次攻灭纳哈出势力那种规模的战役准备,成本是非常高的,不到万不得已,大明绝对不会选择直接出兵干涉。

“涉及两国邦交,需得从长计议,我会将此事禀报给陛下,并尽力为高丽争取支持。但世子也要明白,此事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时间和耐心。”

朱雄英这话一出,王奭顿时就坐不住了,他直接噗通一声跪倒在地,抱住朱雄英的小腿痛哭流涕:“殿下,上国何故弃我高丽啊!李成桂狼子野心路人皆知,高丽没有再等的时

间了!”

“你先起来。”朱雄英想把他扶起来,但王奭只是死死的抱住腿不松手。

他深吸一口气,沉声说道:“不是没有转圜的余地,世子,你先起来,我们慢慢商议。”

王奭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希望,他松开手,站起身来,有些不安地看着朱雄英。

“世子,高丽的情况我大明并非不知,但出兵之事确实非同小可。”朱雄英缓缓开口语气严肃而认真,“不过,我或许有一个提议,可以作为一个折中的办法。”

王奭闻言,顿时精神一振,连忙问道:“殿下有何妙计?”

“高丽国内的动荡,根源在于李成桂的野心。但李成桂之所以敢如此嚣张,无非是觉得高丽王室的力量不足以制衡他,然而,如果高丽王室能够得到大明的支持,情况或许就会有所不同。”

朱雄英看着王奭,继续说道:“我可以向陛下建议,派遣一支精锐的军事顾问团前往高丽,帮助高丽王室训练军队,提升战斗力。”

王奭听闻此言,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之情。

这虽然不是直接出兵干预,甚至军事顾问团本身能起到多少作用,提高军队多少战斗力也存疑,但这就是表态,大明的支持无疑会给李成桂带来极大的**压力,也能为高丽王室和保王派争取到更多的时间。

“当然了,仅靠这一项是不够的,高丽与大明虽然不远,但若是真有万一之事,那也是鞭长莫及。”

王奭连连点头,大明现在就是要驻军,高丽王室都不会有任何反对意见,反而会当成护身符死抓着不放,但大明肯定不会直接把大量军队驻扎在高丽国内,毕竟驻扎少了没用,驻扎多了成本就太高了,士兵不是机器人,哪怕不考虑济养问题,也得考虑到士兵的思乡之情和轮换所带来的成本。

朱雄英只是说道:“济州岛的事情,你们不妨主动一点去谈谈,这本就是大明的疆土,大明若是在岛上配备水师,李成桂一定不敢轻举妄动了。”

是的,在高丽的国土内驻军,确实对于宗藩体系是一个破坏,朱雄英虽然觉得宗藩体系也不咋地,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,那就是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下,宗藩体系是最符合大明自身利益与维持地位,也是最符合各国传统观念和习俗的。

但是,大明在自己的领土上驻扎水师,却是谁都没话说的事情。

那么为什么济州岛在朱雄英嘴里是大明领土呢?这还真不是“自古以来”,而是元朝的遗产。

还是那句话,说归说,做归做,虽然大明立国是驱逐鞑虏,立国后也不遗余力地推行“去胡化”运动,在但法统上,大明继承的确实是元朝的法统,而北元解体后,济州岛从法理上讲从来都不属于高丽,而是属于大明。

济州岛,又叫耽罗岛,古代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,在华夏的记载上称他们为岛夷、东屠、海上东夷、州胡,《新唐书·流鬼传》中有其记载“俗朴陋,衣大豕皮,夏居革屋,冬窟室,地生五谷,耕不知用牛,用铁齿耙土”,在唐朝半岛三国混战的时候,耽罗曾长期臣服于百济、新罗和高丽,后来高丽统一了半岛,灭亡耽罗,在其地设置耽罗郡,不久又将耽罗改名为济州,这就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
【qqdu.cc】